【洞见干货】私募基金快速崛起的8大优势!
截至6月底,上半年共有2814家私募管理人完成备案,同比增长195%。上半年共备案私募产品12610只,较去年同期增长15.42%,其中证券类私募产品6398只,占比50.74%。
数据显示,今年备案证券类私募产品超过10只产品的私募管理人共81家,其中管理过规模超过50亿的私募占比超过35.80%,管理规模在10亿-50亿区间内的中型私募占比为33%。
私募基金发展如此快速,在资本市场独树一帜,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必定有其独特魅力。
下面就来看看私募基金的八大优势:
即私募基金不像公募基金采取对外公开方式寻求投资者,而是借助私下征询等方式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进行发售,所以投资者很难通过媒体等方式了解私募产品信息。因为对私募而言,任何公开方式发售都属于违法违规行为。
因此其投资目标更具针对性,更有可能为高净值客户量身定做投资服务产品,组合的风险收益特性能满足客户特殊的投资要求。
私募基金产品与公募产品不同,其主要针对高净值人群,且是以不公开宣传的方式向特定人群发售。
如果准入门槛过低,参与人数过多,将变质为公募产品而失去私募性质。
私募基金不同于公募,由于受基金运作所需资金数量及投资者人数有限等约束,私募基金对每位投资者的认购起点都要求较高,在我国认购门槛为100万,而在美国对冲基金的最低投资额度则高达300万美元。
监管部门设置100万的投资门槛,不是为了限制投资者,而恰恰是为了保护投资者。一般来说,越成熟的高端投资者,其风险识别能力更强,风险承受能力也更强。因此,设置100万的投资门槛是以资金量为指标,隔离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普通投资者。
由于私募投资的项目大多有较长的回报周期, 需资金比较稳定。如果没有投资门槛, 会吸引数量众多的投资者, 而众多资金来源的不稳定,也造成了投资值更高的流动性,不利于私募基金的收益,加大了投资的流动性风险。
进入门槛较高,投资者面对私募基金投资也会更理性,双方的关系类似于合伙关系,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期望收益。这样也就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私募基金不可能实现平民化了。私募投资门槛将会长期存在,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与货币贬值,未来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私募的发售过程是一个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的过程,在募集过程中私募基金必须满足3个规定:
首先募集投资者必须满足有限的多数要求,即投资者人数一般为几十个到一、两百个;
其次基金单位必须保证同时同价的要求,即在同次发售过程中,不得发生对不同的投资者不同价的情形;
最后基金发售过程,也同时宣告基金资金开始募集。
私募基金一般都有明确的封闭期,一般投资人认购了某只私募基金,则双方约定一般以半年或者1年作为一个锁定期,这期间内你不能随意撤资,如果投资人想撤资,则需要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来进行执行。这样约定是为了保证平台资金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一旦遇到“朝三暮四”的投资人则可以有效约束他的短视行为。
现行市场上的私募基金机构不是想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就可以,想销售基金就能销售。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机构必须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基金业协会)办理登记备案,取得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证明,才能进行私募基金的管理。
能开展基金销售业务的机构,必须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取得“基金销售业务资格证书”,才能接受基金管理人委托销售基金;随着基金业协会和证监会对私募基金行业的监管加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证明”和“基金销售牌照”也开始变得越加难以申请,能取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和销售资格的机构也变得稀缺,那些不合规的基金管理机构也在监管的严要求下逐渐退出市场,私募行业也因此变得愈加规范。
私募基金较公募基金有相对较长的封闭期,在封闭期内私募基金不能随意的进行份额的赎回和退出,这也就意味着基金经理掌握着基金管理的主动权,能在封闭期内对基金进行更灵活的投资管理,如果像公募基金那样需应对客户随时赎回的压力,总要留一笔钱在活期账户上以备赎回,那基金整体的投资收益也会减少。
私募基金组织结构简单,经营机制灵活,日常管理和投资决策自由度高。相对于其他机制复杂的组织机构,在机会稍纵即逝的关键时刻,私募基金竞争优势明显。另外私募基金经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比较完善,除了享有一定比例固定管理费用外,还可以获取一定比例的投资利润。这是私募基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超越公募基金之处。
私募基金一般都会进行财务杠杆操作,基金运作杠杆可以达到几倍甚至几十倍,特殊情况下,杠杆倍数还会更高。通过杠杆操作私募基金可以扩大资金规模,规避自身资金不足的约束,获取更高额利润。私募基金结构比较简单,一般由合伙人负责基金的日常管理及投资决策等。
私募基金的投资决策与管理涉及企业管理、资本市场、财务、行业、法律等多个方面,其高收益与高预期风险的特征也要求基金管理人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特别是需要有善于发现潜在投资价值的独到眼光和良好的基金运作管理能力。
■来源:元邦财智
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文章
关注洞见知行,回复以上关键字,可查看系列文章